產品中心
排水管網監測設備,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多重考驗:一是技術壁壘,高精度傳感器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不足 20%;二是成本壓力,一套城市級監測系統初始投入超千萬元,部分中西部城市難以承擔;三是標準不一,各地監測指標與數據格式差異較大,影響全國性數據平臺建設。這些問題需通過技術攻關、政策補貼與標準統一逐步破解。
雨污排水管網水質監測系統,正站在政策紅利與技術革命的雙重風口,全球市場規模有望在 2030 年突破 500 億美元,中國細分市場年復合增長率或維持在 10% 以上。從濟南的 “智慧監管” 到成都的 “機器人軍團”,實踐已證明其在民生保障與城市治理中的核心價值。隨著技術迭代與應用深化,這套 “城市水脈守護者” 將為水務行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參數水質監測系統,除市政供水管網外,系統正滲透至工業循環水、老舊小區二次供水等領域。濟南將管網監測與 “三水統籌” 結合,實現地表水、地下水與污水的協同管控;成都在工業園區布設專用監測點,實時監控工業廢水偷排行為,新場景的拓展為市場帶來新增量。
排水管網水質監測系統呈現三大技術趨勢:一是設備小型化,便攜式監測終端重量將降至 1 公斤以下,實現小區、樓宇的高密度布設;二是分析精準化,可檢測污染物種類從常規 10 余項擴展至 50 種以上,包括微量有機物與病原微生物;三是管控一體化,如成都 “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臺” 實現 “監測 - 診斷 - 處置” 閉環,故障響應時間壓縮至 30 分鐘內。
城市管網水質監測系統 ,公眾對水質安全的關注度持續提升,推動監測系統向民用領域延伸。部分城市已實現水質數據 APP 實時查詢,聚光科技等企業推出的家用管網監測終端年銷量增長超 20%,形成 “政府采購 + 民用消費” 的雙市場格局。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