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智能氣象站基礎氣象要素傳感器的校準周期相對固定。溫度傳感器作為核心監測要素,采用鉑電阻或熱電偶原理的傳感器建議每年校準一次,在常溫環境下其漂移量較小,年誤差通常可控制在 ±0.2℃以內。濕度傳感器受環境影響較大,尤其是在高濕或粉塵較多的環境中,建議每 6-12 個月校準一次,電容式濕度傳感器易受污染物影響,校準周期可縮短至 6 個月。風速風向傳感器機械磨損較為明顯,軸承和葉片的老化會導致測量偏
氣象環境監測預警系統的校準周期需根據傳感器類型、使用環境和精度要求綜合確定,科學合理的校準頻率是保障數據準確性的關鍵。校準周期過長會導致數據偏差累積,影響決策判斷;過于頻繁則會增加維護成本和停機時間。通常情況下,各類傳感器的校準周期在 3 個月至 2 年之間,通過分級管理和動態調整可實現精度與成本的平衡。
微氣候智能監測設備偏遠地區氣象站的選型需遵循 “適用、可靠、經濟” 原則,優先選擇經過惡劣環境驗證的成熟產品,避免盲目追求高配置。通過 “太陽能供電 + 北斗通信 + 加固防護” 的組合方案,可確保設備在偏遠地區的長期穩定運行,為氣象服務、防災減災和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數據。同時,設備選擇應考慮后期維護的可操作性,預留足夠的備件和耗材,建立遠程診斷和集中管理平臺,大化降低運維成本。
科研自動氣象站針對特殊監測需求的專用氣象站可提升數據應用價值。在森林防火監測中,選擇具備高溫預警和可燃物濕度監測功能的氣象站,當環境溫度超過 35℃且空氣濕度低于 30% 時,自動發送火險預警。在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配備翻斗式雨量計(分辨率 0.2mm)和土壤墑情傳感器,可實時捕捉短時強降水和土壤飽和狀態,為災害預警提供數據支撐。在生態保護區,部署帶有負氧離子、光合有效輻射傳感器的氣象站,能為
旅游景點自動氣象站低維護需求的免校準型傳感器能減少現場維護頻次。選用具備長期穩定性的傳感器,如電容式濕度傳感器(年漂移量≤2% RH)、激光散射式 PM2.5 傳感器(免維護周期≥1 年),可延長校準間隔至 1-2 年。雨量傳感器采用自清潔翻斗設計,內部涂抹特氟龍涂層減少泥沙附著,配合自動排水結構,在多暴雨地區可減少人工清理次數。設備內置狀態自檢模塊,可實時監測電池電壓、傳感器故障等信息,通過
9要素自動氣象站模塊化設計的便攜式氣象站便于偏遠地區的快速部署。設備重量控制在 10kg 以內,支持單人搬運和安裝,無需復雜基礎施工,采用螺旋地釘或水泥配重即可固定。模塊化結構使傳感器可按需配置,基礎模塊包含溫濕度、氣壓、雨量傳感器,擴展模塊可增加土壤墑情、輻射等要素,滿足不同監測需求。數據存儲采用本地 SD 卡 + 云端雙備份模式,本地可存儲 3 個月以上的原始數據,避免通信中斷導致的數據丟
關注微信